ECUPL

华政要闻

“中国式司法现代化的证据法保障”论坛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19浏览次数:15

1011日,我校与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联合主办,由我校诉讼证据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式司法现代化证据法保障”第一届诉讼证据论坛在长宁校区交谊楼举行。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科研院所和司法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以及征文评审专家代表、获奖论文作者代表、校内外研究生等百余人参加。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肖凯教授和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上海铁路运输中级法院)院长席建林出席。



肖凯在致辞中指出,证据是司法公正的基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加强证据制度立法”,本次论坛的举办既是对国家法治建设部署的积极响应,也契合上海当前司法实践对证据法律研究的迫切需求。肖凯鼓励在场专家学者与师生,学术研究扎根中国土壤,“将文章写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而非停留在理论推演里”,通过研究中心平台与实务部门协同,把抽象的学理智慧转化为可操作的司法规则,真正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共性问题,为中国式司法现代化提供华政方案。



席建林长期深耕司法一线,他结合上海三中院(知识产权法院、铁路运输中院)的审判职能,强调了诉讼证据制度现代化的实务紧迫性,归纳了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和国际科创中心,司法案件呈现的“技术化、跨区域、新类型”等特征。席建林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要求,并阐释了证据及其运用规则对实现这一要求的突出作用。同时作为我校诉讼证据研究中心首席实务专家,席建林特别期待本次论坛能架起“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既为法官、检察官办案提供处理复杂证据问题的方法论,也为学者指明学术研究的实务导向,最终共同推动证据法成为中国式司法现代化的“坚实保障”。



论坛开幕式由我校副校长洪冬英教授主持。我校诉讼证据研究中心主任王戬教授宣布征文评选结果。本次征文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219篇投稿,经三轮匿名评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8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2篇和优秀奖18篇。肖凯、席建林、叶青为获奖作者代表颁发证书。



论坛主旨发言环节由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我校诉讼证据研究中心首席理论专家叶青教授主持,上海大学法学院兰跃军教授、我校法律学院胡学军教授分别围绕“刑事证据制度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与“民事证据制度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图景”作主旨报告。





专题研讨分为“证据认知范式的现代化转型”“刑事证据制度的体系化革新”“民事证明规则的精细化构建”三个单元。来自科研院所、司法实务部门的二十余位报告人围绕证据评价范式、数字证据规制、跨境电子数据取证、刑民事证明标准反思与重构、刑诉法“证据章”完善进路、商业秘密证明责任等前沿问题展开深入探讨。赵秀举、罗恬漩、高佳运、程衍、程小勇、赵贝贝等专家学者分别进行精彩点评。 

闭幕式由我校诉讼证据研究中心秘书长谢文哲副教授主持,王戬教授作会议总结。王戬指出,本次论坛聚焦中国式司法现代化背景下的证据制度构建,展现了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良性互动,为推动证据法学的发展与司法实务的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持。



本次论坛议题前沿、讨论深入、成果丰硕,为我国证据法治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思路、新动力。



来 源 | 刑事法学院

编 辑 | 申建华    责 编 | 曹 婧


最热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