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UPL

华政要闻

我校在“超星杯”第六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中获佳绩

发布时间:2025-02-20浏览次数:14

近日,“超星杯”第六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落下帷幕,组委会发布《关于公布“超星杯”第六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获奖结果的通知》,我校三门参赛课程获奖。其中,涉外法治学院马乐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法(全英语)》课程主讲教师,带领团队荣获三等奖;刑事法学院王晓华作为《刑事诉讼法学》课程主讲教师,带领团队荣获优胜奖;刑事法学院刘洋作为《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主讲教师,带领团队荣获优胜奖。 

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以“以赛促建、以赛促用、以赛促教改”为宗旨,致力于挖掘、培育并展示教师混合式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成果,促进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自2019年创办,目前已被纳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和《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数据统计源,是衡量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生态的重要指标之一。我校自2021年起组织推荐教师参赛,至今已取得二等奖1、三等奖4项、优胜奖5项、“设计之星”奖4项,此次推荐参赛的三位老师及其教学团队均喜获佳绩。 

三位老师及其教学团队在本次大赛长达四个月的赛事过程中,勇于担当,迎难而上,甘于吃苦,精益求精,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备战。在教务处领导的支持和校内外专家的指导下,老师们的参赛材料经过三轮细致打磨和精心优化,最终在比赛中展现出我校教师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能力。


国际视野启新程,涉外法治育英才

马乐主讲的《世界贸易组织法(全英语)》是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所需的核心课程,近几年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17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2019年被评为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2020年被评为华东政法大学本科优质在线课程。学生学习《世界贸易组织法》不仅仅是学习国际规则,更重要的是通过真实案件以中国立场看待国际规则,并获得理解这些规则、运用这些规则维护中国利益的自觉和能力,是践行课程思政和混合式教学的绝佳平台。

对于世界贸易组织法相较于国内法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疏离感,结合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实验班同学“入学成绩高、英语水平高、自我预期高”的特点,马乐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强化学生运用法治手段维护国家利益的自觉性,案例选取时特别注意中国视角、中国代入和中国立场。教学方法上采取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将课堂变成一场精彩的国际法治盛宴,让学生在全英语的环境中,不断提升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法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法律精英的培育摇篮

王晓华主讲的《刑事诉讼法学》是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是市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也是首批市级虚拟教研室培育项目。其旨在通过深度融合司法实践和新时代法治建设需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提升学生在司法实践中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案件审查起诉、庭审程序和人权保障等领域的应用能力。在不断的教学改革中,融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同时,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思政能力,使其在法律实践中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法治的社会公平正义。


 


为了适应新时代司法改革需求,王晓华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知识传授与实践相结合,更强调实际操作与案例分析,增加模拟法庭、案例分析和虚拟实验等环节;在能力培养上大力强化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尤其是在复杂刑事案件中的程序设计、证据分析和诉讼策略制定;强调素质教育与思政融入,加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注重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获取课前预习资料、扩展阅读材料,提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同时,课堂上更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与讨论,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开启智能时代之门,培育跨学科卓越人才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前沿性较强的课程,被誉为“通往人工智能之路”。课程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初步利用Python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使用大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促进新文科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逻辑思维和通过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自2015年开课以来,深受学生好评,也收获诸多荣誉与成果,2019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课程,2023年出版同名教材。刘洋主讲课程以来,融合各方教学资源和长期教学积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学习效果,让学生在编程的世界里,学会用代码编织梦想,用逻辑解决问题,用团队协作攻克难关。


 


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基础不同、动手实践能力不同,而《Python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开设的通识课,学分少、知识点多,但网络资源丰富、网课多。针对这一特点,刘洋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后时间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上讲解基础知识的案例应用,结合各自专业,进行分层次及兴趣和项目引导式教学。同时,利用大模型的编程加持,进一步降低学生掌握编程基本语法的需求,让学生可以将精力更好地集中在数据分析的应用上。刘洋不仅传授编程技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让学生在编程实践中,学会运用计算机、法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分析法律人工智能对刑事司法的挑战及其应对。 


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鼓励参赛教师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三位老师的获奖,体现了其课程设计新颖独特,具有一定程度的示范辐射与推广价值,为其他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将基于大赛成果,充分发挥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落地实施,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以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促进教师信息化素养与教学能力提升。

 

来 源 教务处

编 辑 | 申建华    责 编 | 曹 婧


最热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