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UPL

信息日历

东方明珠大讲坛“AI赋能科研宣传月”特别活动|王天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数字能力建设

发布时间:2024-12-25浏览次数:10

讲座主题: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数字能力建设

主 讲 人:王天恩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主 持 人:赵庆寺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讲座时间:20241225日(星期三) 14:00

讲座地点:松江校区明镜楼第五会议室(B217

讲座介绍:

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加速突破的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全球竞争格局,在深度融入各行业各领域的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和哲学社会科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可以预见,今天的高校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已经是最后一代以传统方式开展教学科研的人。在此背景下,华东政法大学充分认识到,运用人工智能促进科研范式改革、赋能学科创新发展,事关“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事关对接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和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的贡献力提升,事关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服务涉外法治建设、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法治人才的核心任务达成。全校上下必须按照上海市教委的部署,立即启动实施“人工智能促进科研范式改革赋能学科跃升计划专项”,组织引导全体科研人员从科学思维方面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从研究手段方面主动学习、充分理解、熟练使用人工智能,从科研方向方面将相关学科知识、数据、方法与人工智能进行紧密结合,进一步构建人工智能深度赋能的全新学科知识体系。有鉴于此,经学校研究,现确定202412月为“AI赋能科研宣传月”,组织开展系列活动。

通过信息范式的转换,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层次。第二个层次的人工智能以大模型为标志,它们具有人机软融合本性。正是作为人机语境软融合的产物,大型语言模型通过大数据纳入人类语境,以人类语境处理自然语言,不仅具有处理大数据的能力,而且随着其多模态发展可以替代人类完成所有重复性脑力劳动,由此构成全新的知识生产人机软融合范式。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意味着越来越丰富的人文社会内涵,社会科学研究人机软融合范式具有独特优势。基于越来越具有社会性的网络化大数据,纳入人类语境和世界情境实现人机软融合,可以通过统计模型生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人机软融合社会科学研究中,人机交互策略的探索不仅决定研究成效,而且涉及人机软融合进化。

本期“东方明珠大讲坛”有幸邀请到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王天恩教授主讲“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机软融合范式”。活动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主持。

王天恩,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Rutgers大学和GIT高级访问教授。近年主要聚焦信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哲学和科学一体化研究,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多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人工智能通用化及其实现路径”“信息及其基本特性的当代开显”“大数据中的因果关系及其哲学内涵”“重新理解‘发展’的信息文明‘钥匙’”等相关代表性论文。

“东方明珠大讲坛”是我校落实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精神,立足“学术兴校”发展模式和“多科融合”发展格局,由科研处牵头打造的代表本校最高级别、覆盖全校所有学科、具有学界美誉度和全国影响力的一流学术殿堂,旨在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和高雅的学术氛围,带动全校高质量科研进一步突破。




最热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