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将德育活动更多纳入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中”“拓展海外境外培养资源,畅通人才培养层次渠道,实现贯通式涉外法治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做好法律助理等实践项目的后勤保障并搭建更多实践实训平台”“调整和优化审美与健康类课程设置,增加美育类课程的范围”“读懂生活,才能做好创业”……
11月26日,在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代表与校领导、各单位主要负责人面对面,以华政园主人翁的姿态,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主题畅所欲言,提出40条针对性建议,包括教育综合改革认识、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精准培养、德育体育美育创业创新等“五育并举”方面,也聚焦国家和城市法治建设提出“华政方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等重要论述。“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上先行先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教育布局结构上先行先试”,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动上海高等教育“两个先行先试”。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上海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十大专项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6年)》,着力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上海力量。华政应势而为,深化学习讨论。与会人员在会前自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要文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将学习体会深化到学生代表关注的“如何加强五育并举建设?”“如何加强面向实践的法学教育?”“如何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等现实问题中,师生共同深入探讨寻找有效对治的“靶向药”。
创新培养模式,培育“国之栋梁”
上海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余越洋提出,希望将德育活动更多纳入培养计划的相关课程中,推动课堂形式多样化,弱化“优绩主义”。各学院基于自身学科特色与专业培养所需,打造能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的特色品牌活动。推动班级互评制度改革,实行德育评价积分制,注重搭建培养个人综合素质的多样平台。
长宁校园作为中国奥委会的发祥地,华政人得以继承百余年体育精神财富。校排球队队员王琛提出,要进一步提升体育信息的传达度和普及度,完善场馆设施规划,建立常态化的校园体育普及类赛事。“激发青年学生对运动的热情,促进同学们的身心健康,真正做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作为最美大学校园的华政园,是否能提供更好的美育课程、美育场地、美育平台?”这是大学生文化艺术团团长苏歆妍的心声。她希望调整和优化美育类课程范围,加强师资建设,引入更多专职艺术教师,配备满足课程教学和艺术社团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统筹整合社会资源。让一所大学的美,不仅仅局限在建筑的大气磅礴、环境的优雅宜人、风景的如诗如画,更蕴含深邃而丰富的内涵。
优化专业结构,服务“国之所需”
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适应教育改革和法治建设,回应社会公众关切,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对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继续予以大力支持,对新兴学科予以扶持,青年学生正是这场变革中的践行者、受益者和优化者。
涉外法治学院吴子乐身为学院第一届学生,见证了学院从零起步到逐渐发展的过程。“涉外法治学院有特色课程全英文普通法,有第二外语法语课,有小班化教学模式,更有整建制的赴港实习实践的机会。” 未来,他期待学校能够提供更多、更长时间的实训项目,拓展海外境外培养资源,畅通人才培养层次渠道,实现贯通式涉外法治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法学教育应该回应社会当下的实际需求。”这是经济法学院潘翔和法律助理项目参与者刑事法学院秦恺畅的共识。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着力突破传统学科、旧有学科体系与研究范式的边界,面向中国社会改革实践,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促进法学内部各学科间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以问题为导向的领域法学,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搭建法学和其他学科的本硕贯通培养渠道,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法治人才,是他们的愿景。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获得者、刑事法学院苏比·胡吉则对高校创新创业培养有着自己的“金点子”:内容整合,建立孵化基地;提灯引路,凝聚专业导师;加强引导,激发创新热情;资源供给,提供科创保障。他的骨语普法工作室已经入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文汇580双创社区,也相信学校以后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服务。
扩大“朋友圈”,胸怀“国之大者”
为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法、国别法的涉外法治紧缺人才”。今年1月至6月,国际法学院曹卓清前往美国纽约参加福特汉姆大学与华政的校际交换项目,与来自世界各地近50位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一起展开学习与交流。她带回了国外院校的亮点经验,认为要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课程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占比;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系统的职业发展指导;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我们应该有更多学生有机会走出国门,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全球竞争力。”
法律学院程亦钦是本届进博会中知识产权保护与商事纠纷处理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他认为学校应该做好实践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学业体系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在校内课程方面进一步推进互动式教学方法,增加设置基层实践导向的课程,实训课程鼓励跨学科合作,优化课程板块设置与学分切割。在社会实践方面,探索更多合作项目,大力宣传基层实践与志愿服务的优秀案例。
围绕“丰富海外实习工作交流途径,优化涉外法治教育内容改革”,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实习生、国际法学院胡程航认为学校应当着重帮助学生选择国际组织,重点培养学生的涉外工作能力以胜任国际组织实习工作,并建立与国际组织对口的教研合作平台,搭建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平台,逐渐打造华政在国际社会上的“名片”。
校领导和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认真听取了学生代表的改革建议并进行相应解答,表示学校将继续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扎根中国大地,倾听青年心声,有力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课题。
来 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文 | 曹 婧 图 | 丁 芃
编 辑 | 申建华 责 编 | 曹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