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UPL

华政要闻

《法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专栏建设项目专家咨询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4-12-04浏览次数:336

1129日,由我校《法学》编辑部主办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专栏建设项目专家咨询会”在长宁校区召开。会议以推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目标,来自中国法学会、上海市法学会、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专家,以及《东方法学》《学术月刊》《人权法学》《法律方法》等期刊主编参加会议。

开幕式由我校副校长罗培新教授主持,我校校长叶青教授,江苏省政府参事、省社会科学院中华法治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夏锦文教授致辞。



叶青介绍,《法学》杂志创刊于上世纪 50 年代,因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术创新和前沿探索的风格,在学界享有较高声誉。近年来,《法学》期刊成绩显著,发表过很多有影响力的文章和重要学术研究成果,成功入选上海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马克思主义研究重点专栏建设支持计划。他表示,该专栏建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学校将在市教委的支持下为专栏建设提供全面保障,同时《法学》将以开设专栏为契机,继续向创办一流期刊的目标进发,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和相关阐释的组稿工作并欢迎各方赐稿。



夏锦文指出,自 1956 年创刊以来,《法学》以关注社会、面向实际、创新理论、推进法治、引领前沿为宗旨,发表了众多具有高度社会影响力的论文,成为了中国法学理论创新成果展示的重要阵地,并在新时代不断发挥引领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此次入选实至名归,希望《法学》能借此机会继续为促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法学》主编胡玉鸿教授详细介绍了承办栏目的相关准备情况。为了办好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专栏,《法学》进行了摸清家底、广泛咨询、确定主要研究方向和锁定议题领域四个方面的工作。未来,《法学》拟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著作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法治理论研究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作为专栏文章的主要选题方向,并拟将议题锁定在民主、法治、人权三个主要领域。



会议第二环节由《法学》副主编姜涛教授主持,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四级调研员周杨老师介绍上海市高校马克思理论研究专栏建设情况。



周杨介绍,专栏建设的资助项目于今年夏天启动,旨在让先进期刊带动期刊事业整体发展,以期上海市学术期刊的共同发展和进步。经几个月的运行,项目效果良好,成果产出稳定。她希望《法学》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发表优质论文,积极约稿,增加青年教师和博士生发文量。



专家献策环节中,与会专家就如何提升专栏的发展创新与质量提升展开深入的学术和实务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会长李林教授建议要注重梳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和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既关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路径方法、重大成果和显著特征,同时还要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法治理论的最新成果。



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法学研究所所长、《政治与法律》主编姚建龙教授认为,专栏建设的重心一方面要放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本身,做好对经典的解读;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中国化,聚焦和回应中国法治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夏锦文教授从处理学者学术学刊、名刊名栏名家关系的角度出发,对栏目的名称、栏目的建设重点提出建议,强调要注重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及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重大理论创新问题。上海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会长、《东方法学》主编施伟东会长指出,《法学》应将重点放在中国成功实践的学理化阐述上,向西方讲述中国实践升华后的全人类共享知识,增强栏目文章的海外传播力。《学术月刊》总编金福林教授从综合刊的角度出发,认为栏目标题可进一步推敲,要平衡好行政要求与办刊规律,注重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和理论实质的把握分析,注重在形式上创新,用好政府支持,发挥学术期刊的办刊优势。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人权法学》主编张永和结合自身办刊经验,希望更多关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现代化元素,以民主、法治、人权为支撑,引导作者、读者看待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法治进程,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话语。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所所长李其瑞教授分享了办刊体会,认为要注重挖掘红色法治文化资源,提炼标识性概念以及关注非法学群体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队伍。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蒋传光教授对《法学》获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建设栏目表示祝贺,并阐述了该栏目的重要意义,针对选题范围提出了详细建议。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院长胡兴建教授强调要注重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研究与传承,建议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及中国化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关注民主与法治的关系、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重点概念,回应现代化问题和西方问题。



同济大学法学院吴彦教授强调《法学》应重视经典著作研究,发展出马克思式或马克思主义的部门法理论,同时要提升刊物的跨学科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通过采用对谈、访谈、评论、书评等方式与国际上重要的马克思学者对话,建设自主性话语体系,让中国的学术研究成果走向世界。我校教授、《法律方法》主编陈金钊强调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或法治理论中国化时应当有更宽的视野。在栏目建设时,要突出文章和观点的学术性,避免太空泛的议论,并找到马克思主义与法学的结合点。法理教研室主任张卓明教授建议《法学》多发产学研互动的文章,发挥专栏的引领指导作用,通过理论对话、翻译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等方式提升《法学》的国际影响力。法律学院副院长马金芳教授指出,应当首先明确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关键在于明确中国化的内涵,包括理论的中国化、问题的中国化、研究方法方向路径的中国化等方面。



胡玉鸿作大会总结与展望表示,将认真吸纳各位专家的意见,以确定明年选稿组稿的范围。此次会议明确了办刊的政治要求,坚守正确政治立场;厘定了选题的大致范围,为未来组稿提供了重要指导;明确了选稿重心,注重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专栏选材视角,从人类共同价值的角度诠释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来 源 《法学》编辑部

编 辑 | 申建华    责 编 | 曹 婧


最热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