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UPL

华政要闻

我校举行松江校区建设20周年活动

发布时间:2023-12-25浏览次数:602

12月24日,我校松江校区建设20周年活动举行。



苏河雅韵,佘山灵秀,松江校区于2003年建设启用,历经20载,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奋斗的记忆,是文脉的延展,是精神的传承。校党委书记郭为禄表示:松江校区20年的建设发展历程,不仅是华政人传承永续的热血记忆和引以为豪的精神坐标,更是华政面向未来历久弥新接续奋斗的动力源泉。

今年11月,学校启动松江拓展工程一号综合学院楼的命名征集工作,在海外内校友、师生员工的踊跃支持下,共征集到命名作品168件,最终经多轮筛选后确定将大楼命名为明理楼是事物运动的基本规律,也是是非得失的标准。以明理为名,寓意追求真理、明辨事理、通晓法理。期待将学生成才的美好祝愿深深地镌刻在我们朝夕相伴的土地上。



我校同时举办从苏州河畔到佘山脚下松江校区建设20周年图片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学校原校领导莫负春,松江区区长王靖,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学校原校领导闵辉,市教委一级巡视员陈睦,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学校原校领导刘晓红,我校老领导杜志淳、何勤华、童西荣、王立民、张智强、林燕萍、陈晶莹,我校现任校领导,松江校区建设办代表,第一批进驻松江校区教职工代表,2003级校友代表和在校师生代表出席大会。大会由校长叶青主持。



郭为禄用致敬历史,面向未来总结松江校区建设发展的二十年。从苏州河畔到佘山脚下,我们把长宁校区建成苏州河畔最具上海文脉的城市文化地标,把松江校区建设成青年学生心目中的东方霍格沃茨。这背后离不开代代华政人刻入骨髓的帐篷精神。我校每一方建筑都能够彰显美的追求、高的颜值、暖的表情,每一处文化都能够深刻展现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学校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将继承好松江校区建设发展20年的精神财富,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满怀激情、乘势而上,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斗志,全力开创我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松江校区拓展工程总包单位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陆峰表示,上海五建作为施工单位,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在后续工程建设中,也将延续严谨扎实、精益求精的管理作风,进一步为本项目调动最优资源、提供最好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全力将本项目建设成为优质工程,为华政莘莘学子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为教育事业发展和上海城市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王靖强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松江,锚定科创、人文、生态的价值取向,正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面向未来,松江愿与华政继续深入推进区校合作,共谱校地融合发展新篇章。将一以贯之支持学校建设发展,为学校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创造更优的环境。



陈睦提到,建设松江校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办学规模和层次得到快速提升。近年来,更是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和科研优势,为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等提供了有力的治理机制和人才保障。


 

  

松江校区建设并启用20周年座谈会在尚法厅举行。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应培礼主持。

  



郭为禄表示,从最早最美,帐篷精神一脉相承。我校办学规模、结构、层次迈上新的台阶,我校师生发扬同吃同住同学习的精神,齐心协力把华政速度变成了华政温度,把华政帐篷精神凝聚成了二次创业的拓荒精神。从最美最开放,华政文脉绵延悠长。松江校区的建设启用,为学校新一轮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随着办学空间的拓展,学校努力把中国最早的大学校园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以美的追求、高的颜值、暖的表情,有力打造了人民城市示范点。从最好最强,建设一流政法大学。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表达对开拓者建设者支持者的敬意、对华政文脉和办学精神的尊崇,同时更要树立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政法大学的信心和决心,融入上海城市建设,充分抓住时间和机遇窗口,为学校未来的发展赢得新的空间



叶青以继往开来传承创新为主题,阐释松江校区建设工程、建设者和二十年的运转使用究竟给华政带来了什么。二十年留下了一座美丽的校园。环境育人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通过建筑文化承载和传递大学精神。华政20年来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按照既定建筑风格和功能布局对校园进行了建设,成为上海霍格沃茨学校。二十年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松江校区的拓荒,是一种从无到有、敢闯敢干、坚守岗位、乐于奉献的精神。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某种意义上也是帐篷精神的一种时代体现。二十年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动能,更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学校党委启用新校区,办学空间得到极大改善,奠定学校的发展格局,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精干教师队伍、干部队伍,大多数已经成长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条线的中坚力量。



参与松江校区建设发展的老领导们深情回忆了二十年的岁月变迁。莫负春表示,20年的时间,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20年前,松江校区只有两栋建筑,但校园建设不断推进并取得了新的成就,未来校园建设要统筹增量与存量发展,符合城市发展队伍高等教育体系的新要求,要注重文化建设,也要学会节约和集约利用校园资源。



杜志淳表示,大学的精神需要代代相传,需要活动来传承。每一代华政人都要牢记华政精神忧患中奋进,并在新的条件下充实新内容,完成新任务,最后达到辉煌中卓越



何勤华寄语,学校硬件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跨越,未来需要继续推进软件建设,如学科、人才、影响力建设。



童西荣对建设之初的经历进行了片段式回忆。在松江校区建设之处,针对蓝图设计到底怎么做的问题,校领导们展开了反复探讨,最终确立了具有求新求变、唯实精神的罗凯设计方案。当时奋斗在一线的审计和纪委同志们披星戴月、艰苦奋斗,保障楼房的建起没有倒下,保障在工作一线的同志不出问题



建设之初,保障安全是头等要事,为确保师生安全,张智强走遍校园的每一处角落,包括房顶、河边等;为确保饮食安全,事无巨细关心学生的食堂供应,这种务实精神需要被传承。



后勤保障党总支书记储桂节以以梦为马,一路追光为题,对松江新校区建设进行了回顾。他表示,从2003年初松江新校区破土动工到2005年底基本建成,近3年的建设过程凝聚着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心血,学校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是参与者、见证者。新一代华政人将继续秉承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华政精神,为学校的新一轮发展策马扬鞭、扬帆起航。



校友代表、二十大代表、东航客舱服务部乘务二部副总经理刘仕英在发言中表示,作为松江新校区的第一届学生,从空旷的校区到如今被誉为最美校园的华政,始终是其心中最骄傲的存在。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始终刻在其脑海中,成为长久以来工作、生活以及为人处事的遵循。



政府管理学院教师杨端程作为新进教师代表感悟到,青年教师既是新时代的亲历者,也是大时代的传承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争做大先生,接续优秀的师德传统,为培养更多具有政治智慧和法治素养的优秀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心之所向华政园的国际法学院2023级学生江希分享自己的感触。她表示,走进华政,吸引人的是美景,让人沉沦的是内涵。学校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出发,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有为青年,自己要认真走好脚下的路,以我所学、服务社会,让“华政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学生们向松江校区建设们赠送礼物。佘山脚下,广富林畔,明珠之光,一代一代接力,越来越璀璨闪耀。

  

  


来源|党委宣传部


最热导读